2023中央一號文件中的6大商機2月13日,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》,即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佈。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承前啓後的關鍵一年,這一年,農業農村現代化怎樣推進?爲農服務的農資行業面臨哪些重大機遇?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從多個方面進行部署,給全體農資人發出“大禮包”。同時,透過文件,我們也看到,在波瀾壯闊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,農資人同樣面臨着巨大的挑戰。 南方農村報記者藉此精選出與農資人關係最爲緊密的核心內容,解讀點評,供大家參考。 商機一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文件正文:全力抓好糧食生產。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,各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都要穩住面積、主攻單產、力爭多增產。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強化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的物質基礎,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、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。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。開展噸糧田創建。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,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。支持開展小麥“一噴三防”。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。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,合理確定稻穀最低收購價,穩定稻穀補貼,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。 解讀:提高農民種地積極性的一大要素就是讓農民有錢賺,一號文件再次提出,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、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,這對農民是一大利好。 農資是糧食的糧食,糧安天下安。2022年受多種因素影響,國際糧價飛漲,也因此帶動農民農資投入意願增強。農民投入意願提升,刺激農資需求,利好農資特別是化肥市場。 商機二 農業綠色發展 文件正文: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,推進水肥一體化,建立健全秸稈、農膜、農藥包裝廢棄物、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觀測試驗基地建設。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。加強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。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。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制度。 解讀:綠色已是中國農業發展的“主色調”。今年的一號文件雖然沒有提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,但句句離不了減量增效。技術推廣要與農資產品使用相配合,可以肯定,雖處負增長時代,化肥、農藥會減量,但特種肥、生物農藥、綠色農藥只增不減!除了產品外,一些生物防控技術也將逐漸大衆化。 商機三 電商直採 文件正文:深入實施“數商興農”和“互聯網+”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,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採、定製生產等模式,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。提升淨菜、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範化水平。 解讀:與2022年相比,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電商有了更明確的要求,“數商興農”在一號文件中也首次提出。而在去年,僅僅是鼓勵各地重點發展農村電商等產業,加快實施“互聯網+”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。 隨着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多樣化,給特色作物產業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。以廣東爲例,2021年廣東全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就超過4000萬畝。定製生產、電商直採,意味着對農產品品質有更高的要求,這也給高端農藥、肥料帶來很大的發展機遇。 “種得好賣不好”是當前中國農民面臨的最大的棘手問題。新形勢下,作爲農資企業,誰能把產業鏈延伸至下遊,打通產銷兩端,爲農產品“賣難”找到解決方案,讓農產品賣得順暢,賣上好價錢,才能讓農戶、經銷商有更多的合作積極性和黏性,破局存量時代增長難題。 商機四 生物育種 文件正文: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,紮實推進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,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、短生育期油菜、耐鹽鹼作物等新品種。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,有序擴大試點範圍,規範種植管理。 解讀: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是近年來國家工作的重點,尤其是2022年俄烏戰爭以來,國際糧價大漲,全球面臨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。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、短生育期油菜、耐鹽鹼作物等新品種,對實現土地資源充分利用有很大的意義。而與之配套的農資產品將由很大的發展空間,抓住這一機遇可快搶佔市場。有消息稱,國家將逐步放開轉基因作物的推廣,這對滅生性除草劑的發展也將利好。 商機五 智慧農業 文件正文: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,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。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,推進智慧農業發展。 解讀:數字化、智慧化無疑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。在科技變革的推動下,農業生產朝着更智能、更精細的方向發展。農資企業與科技企業的聯合也成爲一種趨勢。 未來農業不再是一枝獨秀,也不再是單打獨鬥,面對已經飽和的農資市場,企業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,在數字農業、智慧農業的大市場面前,強強聯合是優選,創新技術、另闢蹊徑或許也是坦途。 商機六 農業社會化服務 文件正文: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,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、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,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、共同增收。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,大力發展代耕代種、代管代收、全程託管等社會化服務,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,促進農業節本增效、提質增效、營銷增效。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,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。總結地方“小田並大田”等經驗,探索在農民自願前提下,結合農田建設、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。 解讀:從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以來,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新的要求。 2017年是總結推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;2018年是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;2019年是加快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;2020年是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;2021年是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;2022年是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。而今年則是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。 從總結經驗到培育組織再到推進社會化服務的落地,可見國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決心。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,也意味着將有一系列的激勵政策落地,在農資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,抓住農服這棵大樹,無論是對企業穩定客戶還是拓展渠道都大爲有利。 隨着勞動力價格的上漲,社會化的勞動取代分散的家庭和作坊式勞動是必然趨勢。因此,對於農資企業和大型經銷商來說,要搶佔歷史機遇,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轉型力度和資金投入。 作者丨南方農村報記者 任亞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內容轉載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。若有侵權請聯繫刪
文章分類:
新聞
|